简介:张春晓,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二等奖、202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学生、2022年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校长奖、第五届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学术之星奖、2022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2023年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等。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一篇SCI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以下内容来自山大视点-山大人物: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443/175551.htm 2023-03-22)
“我们的研究最大价值就是突破了目前同类研究的最高值。”面对评委尖锐的提问,一身黑色西服的张春晓身子笔挺,嘴角扬起自信而从容的弧度。热情、严谨、充满好奇与活力,校长奖评议会上的她使人印象深刻。
张春晓,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英杰教授。研究方向为钙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水气变换制氢及耦合储热性能。立足于钙基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可控合成,创制了一种新型的中空微米管状钙基复合材料,突破了钙基材料强化制氢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差的瓶颈,实现了钙基材料在强化制氢和储热中的梯级利用。
理论研究是基石
张春晓的研究方向是钙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水气变换制氢及耦合储热性能,即利用钙基材料碳酸化/煅烧循环在制氢过程中原位捕集CO2,促进制氢反应平衡正向移动,强化高效制氢,并且在制氢的同时实现CO2捕集,减少碳排放。从能源动力领域的初学者,到实验室里跟随老师和师兄师姐不断成长的科研人,再到“钙基材料捕集CO2强化水气变换制氢机理研究”课题项目的骨干研究人员,十年耕耘,一朝花开,张春晓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道路上一走就是近十年。而她选择能源动力方向的原因却显得格外简单:“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专业能学的东西很多,又是‘能源’又是‘动力’的,还是我喜欢的工科。”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张春晓成为了一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本科生。
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使张春晓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也使她对该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大三那年,学院组织学生参观研究所和实验室,张春晓第一次意识到虽然是同一个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之间的差别居然这么大,其中,李英杰教授的实验室和研究课题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她就跟随着李老师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以低碳清洁能源为主要方向的攀登之旅。
理论研究实验周期长、成果转化慢,张春晓却从未动摇过自己坚守理论研究之路的决心。她自信地说:“理论研究是基石。”理论研究关注的是学术的创新性,成功的理论可以给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指导,但最终是否能实现工业应用则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引导下综合考虑实际条件、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我们的理论研究是为后续的工业技术提供方向的。就像攀登一样,理论研究者必须不断探索理想的顶峰,工业应用才能在实践中沿着这个方向摸索前进。”
近年来,我国一直将非化石、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推进能源的清洁利用,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能源行业也随之向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方向转化和靠拢。国家的支持、时代的机遇给了张春晓很大的信心和底气。随着“钙基复合材料吸收CO2强化水气变换制氢”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李英杰教授和张春晓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始积极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希望尽快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应用实践领域转化,助力行业转型,服务国家需求。“目前我们课题组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理论转化应用的尝试,但大范围的推广还没有实现。工业技术要在成熟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转化,这个周期确实比较长,但是我们有信心。”张春晓的语气充满自信和坚定。
慢下来,是为了往前走
2022年,以张春晓为第一作者、李英杰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的论文“Microtubular Fe/Mn-promoted CaO-Ca12Al14O33bi-functional material for H2production from sorption enhanced water gas shift”在国际环境催化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IF=24.319)上发表,并连续多次入选ESI高被引,这是张春晓科研攀登之旅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从一粒种子,到科研花开。为了突破研究瓶颈,取得创新成果,从确定研究课题、搭建实验台、到开展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张春晓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守候这朵花开。在课题开展初期,张春晓就遭遇了这一方向普遍存在的研究瓶颈:钙基材料强化制氢效率低和循环稳定性差。为了实现钙基材料在强化制氢和储热中的梯级利用,张春晓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前人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寻找突破瓶颈的灵感。终于,她灵光一现提出了从构建钙基材料的特殊微观结构和活性位点入手来寻找突破瓶颈的新思路。“当时,我列了写满一页纸的想法,拿着这个找李老师一条条讨论、分析。”在导师李英杰教授的指导下,张春晓排除了一系列可能性较小的路径,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围绕有较大可能取得突破的几条路径开展研究。在反复实验中,张春晓立足钙基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可控合成,创制了一种新型的中空微米管状钙基复合材料,并在多种催化剂组合中筛选出最优解,最终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成果。
对于张春晓来说,“实验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是她每日生活的常态。在简约、单调的生活中坚守理想,在重复、枯燥的实验操作中探索光亮,是她学术生涯中的必修课。现在的张春晓,早已习惯了这种纯粹的生活模式,相较于重复性实验的枯燥,她更害怕的是多次实验也得不到理想结果的沮丧。“我在实验室的时候其实挺‘情绪化’的,有时候实验结果不理想,我会下意识地喊一句:‘我失败了’。”实验进展受阻时,张春晓也会偶尔给自己放个假,去校外消磨一天时光,或者看一部喜剧电影,使自己能在重回实验室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头再来。除了休闲放松,和导师李英杰教授交流也是张春晓走出实验“低谷期”的法宝,李英杰教授常常鼓励遇挫的张春晓:“虽然实验的结果不如人意,但也说明我们发现了问题,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导师的鼓励如一泓清泉,把千山万壑的磨难化作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保持好奇、坚持不懈,这是张春晓最为看重的科研品质,她说,只有保持好奇,积极探索,才能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路径。开展研究时,张春晓常常问自己:这个实验的问题在哪儿?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出现问题的关键在哪儿?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需要反复探索的过程。
“一加一大于二”
除了在学术上不断攀登理想的高峰,张春晓在生活中也不断寻找“光亮”。对她而言,导师李英杰教授以及实验室中每日相伴的“战友”们,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李英杰教授是一位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者,这种做事认真细致的师风深刻影响着她。“李老师是一个要求很高的人,但平时相处又很和蔼,他总说自己就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一开始,忙碌的科研生活使实验室的伙伴们常常会忘记锻炼,这时李英杰教授会在微信群“晒”自己的运动记录,半开玩笑地向同学们发起挑战,不知不觉,张春晓和许多同学都养成了跑步的健身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下,实验室的大家不仅是同行的“创业者”,更是互相取暖的挚友。从懵懂认真的师妹,到独当一面的师姐,张春晓总是能发现身边同学释放出的独特光芒,她不断收集着闪耀的光芒,也努力使自己变得熠熠发光。实验室中,张春晓经常就某一问题和同门展开交流,思维的火花常常会碰撞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惊喜效果。生活中,张春晓也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她向一位师姐学习,每晚在便签纸上写好“今日总结”和“明日计划”,并贴在墙上提醒自己,这对她的研究和生活都很有帮助。每年年底的时候,课题组成员还会在李英杰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年终总结,关于本年度的回顾和对未来一年的展望,她说:“过去一年的我很充实也很幸运,新的一年希望能够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突破。”